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,父母长辈对他们更多了几分关爱,经常会无意识地帮助孩子做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,无形中造成孩子懒惰、依赖的心理。家长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呢?
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
1.在风险低的小事上重复鼓励孩子独立行事。
就是在孩子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上,尽量让孩子去做,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有风险就阻止孩子去做。如还在爬的宝宝,当他们自己爬着去拿一样东西时,你就让他自己去拿,不要拿起来递给孩子,只是保护他们别撞到头就行。
在这个过程孩子享受的是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,而非要那件物品。一次次的尝试孩子就更有信心去挑战更难的事情,他们的能力也会一步步增强,不会事事依赖家长。
2.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。
比如在给宝宝拿衣服时,可以同时拿两件,让孩子自己选择穿那一件。
在小伙伴过生日时,也可以带孩子自己去给小朋友选礼物。甚至亲人过生日,也可让孩子拿主意,上次我过生日,妹妹就让她四岁的宝贝出主意,结果宝贝建议妈妈买鲜花,自己画了一张画送给我。
你看宝贝多有主见,想法也特别的好,这样的过程让孩子很有成就感,加上大家的表扬,就更有自信,且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提高,将来做出的决定会越来越好。
3.鼓励孩子帮忙做家务。
两到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帮忙做家务了,比如把盘子摆到桌子上,把衣服放到洗衣篮等等。孩子再大一点可以教他做饭,当然家长首先要反复教孩子安全技能,然后在协助或者在一旁监督整个过程,最后逐渐才淡出,这样练习到孩子八岁左右就可以独立炒份鸡蛋没问题。
4.家长可以有意识的“示弱”,鼓励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。
比如带孩子出去旅行,在中途买票,问路等等可以请孩子在前面去问,家长跟在后面。在有需要的时候帮忙指点一下就可以了。在他独立完成这些事情以后,自信心得到提升,也获得了心里的满足感,那种满足感反过来促使孩子更独立。
独立性的本源是内心的独立意识。而独立意识的培养需要父母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。
细节很重要。传达“自己的事自己做,其他人不会为本来该你负责的事负责”的观念,然后注重从细节上让孩子体验对自己负责的感受。比如书包自己收拾,如果没收拾不要帮忙,第二天一早让他自己感到危机和着急;比如让他尝试一个人做事情,帮忙跑腿这种,在一个人执行的过程中独立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——跑腿既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又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,同样还会锻炼责任感——将任务完成带来的成就感会不断增加他的使命感责任感。
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时也是锻炼独立性的好方法。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在一旁帮孩子选好,而是给出自己的建议,但不要过分有倾向性,给他不同选择可能会有的不同结果的充分准备,剩下的让他自己来做,至于成功还是失败有利还是有害,都并不重要——这就要求家长为孩子树立“深思熟虑后的选择,即便出错父母也在你的身后”的想法,这样孩子做事会有胆量,有激情,还能增加孩子对父母的爱与依靠感。
当然除了言传身教同样重要。家长自己有主见,不随波逐流,做事三思后行,果断却不武断,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,这些家长做了孩子都会看在眼里。正如家长爱看书,孩子不可能天天只会看电视,家长独立,孩子也肯定会学习的。
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至关重要,这不关乎他的实际年龄,只关乎他的心理年龄。只要孩子的心理年龄达到了,那就可以开始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